
国内的茶道在唐代非常盛行。
1.茶道文化空前崛起的社会前提
纵观国内几千年的茶道文化发展史,茶道文化的兴衰始终是依赖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从“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到天宝初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国内历史上的最高峰。这里,就与之相关的茶叶生产而言,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陆羽《茶经&;amp#8226;八项成果统计不完全:当时有8条路(或茶区),43个县,44个产茶县。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和茶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和全国人口的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相当高。据《茶业通史》估计统计,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恰好是陆羽《茶经》出版的年份),茶叶产量已超过200万吨,约为10万吨。据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朝户籍统计,当时全国共有8412871户。人口为48143609人。假设在公元740年至780年的四十年间,唐朝人口最多增加到5000万或更多,唐朝初期的人均茶叶消费量(即使扣除出口量)也远高于1998年。这是出自《冯记》的篆刻表现:“茶来江淮,船车接踵,山区色浓。”该记载也从社会的一个侧面印证了唐代茶叶产销繁荣的历史状况。同时,陆羽在总结前人制茶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了唐代全国的制茶技术,创造了蒸青饼茶。由于贡茶的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新的名茶品种也不断涌现。这些都为唐代茶道文化的蓬勃发展创造了社会和物质优势。
2.陆羽的《茶经》奠定了国内茶道的理论基础。
陆羽最出名的是出版了他的世界上第一部茶经。这部茶学巨著是国内乃至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道文献”。陆羽的《茶经》为国内和世界茶道,尤其是日本茶道奠定了理论基础。陆羽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茶学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茶道大师。
陆羽把一生的大部分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茶学和茶道文化事业中,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茶学研究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的新时代。唐代诗人、大理十才子之一的耿焜,盛赞陆羽“一生诗人,几代茶仙”;宋代诗人梅在一首诗中称赞:“自陆羽出世,世人方知春茶,而当时收成不甚丰,或有士子烧竹泉以赞世人。”早在公元9世纪初的唐宪宗时期(公元808-820年,即日本易皇帝时代),陆羽开创的文人茶就被日本茶学界誉为“茶道天才陆羽的炒茶之法”。
陆羽在《茶经》中用了四章(四、五、六、九章)论述煮茶、饮茶的方式和茶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二十四种沏茶、饮茶器具的设计和制作)。陆羽形容自己是堪比“龚毅汤”的“陆氏茶”——也就是典型的文士茶道。时至今日,国内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茶文化界反复讨论的人、文化、茶、水、器物、品茶环境等问题,早在1200多年前的《茶经》中,陆羽就已有所阐述。并提出了茶道的九难(一采一制、二辨、三器、四用火、五择水、六烤、七磨、八煮、九饮)和“精俭”、清净、恭敬的茶德礼仪精神。陆羽对人类茶学和饮茶文化的更大贡献在于,他用几十年的饮茶实践,创立了系统完善的早期茶道理论。《茶经》中的茶道理论虽然在制茶、烹煮等方面被新的技术和方法所取代,但其精髓在今天仍有研究和借鉴价值。
3.茶道文化兴起于唐代寺庙。
茶圣陆羽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茶学家,又是茶道大师;他也是一个十岁的小和尚和一个佛教弟子,在被警告后获得了一个法号。世界上第一部茶经是鸿渐先生写的,他是半个隐士,半个和尚。鲁豫不仅在汉学(儒学)上造诣很深,而且精通佛学。唐代诗人黄福然称赞他“学孔佛之名,穷诗之美。”虽然他并不想一辈子出家,离开了曾经穿越过国家悲惨童年的龙盖寺和他的恩师智吉禅师,去实现他学习茶学的人生理想,但他始终与佛教高僧保持着密切的交往。除了他曾经生活过的龙盖寺和庙西寺,他在茶泉游玩时去过的山中古寺多达三四十座。鲁豫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是生于佛教,死于和尚。他死后在家乡竟陵西塔寺被尊为神,被佛教徒和当地百姓烧香膜拜。
在世界的语言词典中,“茶道”一词来源于唐代的名句“饮茶歌,与崔氏做太子”。这首诗是皎然咏茶诗的代表作,诗中有云:
喝下去会觉得神清气爽满天;
再饮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
……
谁知茶道全是真的,只有丹秋这样做了。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即陆羽《茶经》出版后五年。焦然是鲁豫的良师益友,是“念念不忘过去一年的朋友”。他与陆羽默契配合,积极倡导和推广“陆氏茶”的饮法,建立了以湖州为中心的唐代茶道文化胜地。陆羽被当代人誉为“茶仙”,被当代人尊为茶圣。皎然可以算是国内唐代茶道文化的旗手,他也为世界茶道——茶禅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唐时期,陆羽、皎然等众多高僧、隐士、文人、宫廷官员大力倡导“文人茶”。禅师淮海(唐代福州长乐人,720-814)在江西洪州百丈山创立了寺庙茶禅礼仪,俗称百丈清规。全称是“秀白张青桂”,又称“古青桂”。自唐至员以来,各种书籍因历史得失而褒贬不一。元世祖(1271-1293年在位)赦免百丈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惠修改,龙翔吉庆寺提出申诉要求改正。也就是今天的“百丈清规”。全书共八卷九章(一朱礼、二报恩、三报、四祖、五方丈、六二序、七人、八段蜡、九仪)。这部佛书对禅宗寺庙的僧职制度和礼仪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对寺内茶禅礼仪制度做了详细规定。寺内一切品茶活动必须按规矩进行,不得有任何随意性。茶禅学者称之为“药师供茶会礼仪”简而言之,可称为“寺庙茶道”
《百丈清规》明确规定了丛林茶道及其程序。传道打鼓,专心喝茶打鼓。主持人、主持人等的通知方式。以茶待客(贵客)或供寺内僧人互邀饮茶都有明确规定。如果第一次宴请,或者来尊宿喝茶,会列一个单子,由服务员通知。方丈和掌柜招待和尚的茶单,都是由名单公布的,第一次邀请是以表格的形式。还规定了茶鼓装饰的具体位置以及张贴在僧堂的通知和请柬。寺僧种茶园,采摘茶叶,称为“总邀”。僧人供茶拜佛、祭奠亡僧、参禅悟道、以茶代饭、举行茶会茶宴、以茶汤待客,已成为禅宗仪式的风尚。
佛教特别重视佛茶和祭祀茶。比如佛祖生日(夏历四月初八)、佛祖开悟日(夏历腊月初八)、达摩(禅宗始祖)生日(夏历十月初五)。在嗣主忌日(指本寺大禅师忌日),会举行茶会、追悼会等隆重仪式。如《百丈清规》第二卷规定:“四月八日,遇我师释大僧佛,生令,引众僧,备香烛茶果供养。”重要的祭祀活动很多,规定必须敲鼓集合人群。住持亲自烧香,提供茶水,朝拜,宗教氛围十分浓厚。
茶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唐代,佛教的兴盛和茶禅文化的兴起是前所未有的——茶圣;陆羽《茶经》三卷:寺僧《全尔真茶道》;禅师淮海“吃茶、珍惜、歇息”的三大禅定;从陈禅师(778-891,俗姓郝,山东人),禅宗更大的公案;以及寺庙茶禅的仪式风尚的兴起,都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国内唐代的佛寺、经书、诗文或圣贤诗词中。这绝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
从宏观上看,这是国内五千年文明史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国内的佛教文化的一次历史性融合与传播。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民族、哲学、宗教和传统文化根源。从微观上看,这是一种在认识茶的清净圣洁与佛教的淡然,茶的清净寂静,茶的佛心,如一叶来,无相,不离的过程中,对深邃空灵境界的一种探索。真正能领悟“茶禅一味”真谛的,自然是达到很高境界,能戒掉智慧的大禅师。
4.唐代文人茶道
到了唐代,禅茶(又称禅礼)兴起于寺庙,与此同时,文人茶道也随之兴起。中唐文人茶道文化兴盛的主要标志是陆羽《茶经三卷本》的出现。在陆羽寄居湖州期间,尤其是颜真卿担任唐代湖州刺史期间,以湖州为中心的唐代文人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当时,许多隐士和名人仰慕颜、陆鸿渐和寺僧皎然的名声,聚集在湖州参加由陆羽创办、皎然倡导、颜积极支持的文士茶道。当时人们最推崇的是“卢氏饮茶法”和贵族们高雅聚会时举行的各种形式的茶宴。当时在品茶或茶宴中,人、文化、茶、水、器物以及品茶的环境都很讲究;品茶与吟诗、合唱、品茶、玩月、拨弄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相连,茶道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品茶意境的探索紧密相连,从而为文人从理论到实践创造了高度繁荣、影响深远、规范的茶道模式。如果你看过一些国内外著名的茶道(群)表演,就不难看出,尽管融入了时代或民族的文化特征,但唐代国内文人的茶道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影响深远,尤其是茶道中对“人、文化、茶、水、器”的强调。
5.唐代宫廷茶道
诚然,国内古代宫廷茶道文化并非始于唐代。早在3000多年前,西周宫廷就已设有掌管宫廷茶事的官员,并有“聚茶”的饮茶方式,也可视为国内古代早期的宫廷茶道。
唐代宫廷茶道史籍至今未发现有价值的文献。唐代宫廷茶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印证——初唐画家的《调琴茗图》、张璇的《黄明与乐途》、唐代一位佚名画家的《宫》。这些在唐代被视为“茶画”的画作,从几个方面反映了盛唐时期明成祖(李隆基)和唐宫妃嫔的宫廷生活场景。
其次,唐代的贡茶制度,以及夏历三月三日在宫廷举行的隆重的“清明宴”祭祀祖先、馈赠近臣,都可以直接反映出唐代的宫廷茶道文化。
最能体现唐代皇家风貌的宫廷茶道是1987年(4月3日)重修法门寺塔时,将大量唐代宫廷稀世珍宝葬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以供养曼查罗坛的佛祖舍利(释迦牟尼的指骨段)。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从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开始,历代皇帝每隔30年都要开放法门寺的佛塔宫,以最高的仪式和礼仪的形式,欢迎佛骨从扶风法门镇回到长安宫,供奉祭拜,以祈求一个和平的海晏,一个繁荣的国家。法门寺宝塔地宫出土的这些宝物,是晚唐干福元年(即咸通十五年八七四年)傩派李习安最后一次将佛骨与宫中供奉的古宝一起封藏的[[站长推荐:正山人种之效,学习茶学知识请关注:www.lHECha.COm]。但唐代皇帝每次迎接佛骨,向佛祖敬献象征圣洁的茶叶和珍贵茶具时,既体现了“皇家富贵无边”,又体现了“天上之庄严”、“人间之美好”,表明了皇帝对佛教的虔诚。由此可想而知,每30年一次的迎佛骨仪式是最为隆重盛大的宫廷仪式和茶道。
中国茶道形成于什么时候 我国茶道兴于唐代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合理饮茶。
此文由 「good茶网」茶叶知识百科全书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茶器 » 中国茶道形成于什么时候 我国茶道兴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