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茶网」茶叶知识百科全书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茶器

中日对“茶道”的不同释义与认知(上)


笔者认为,目前中日茶界对“茶道”一词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

“道”在国内传统文化中代表着规律、规则、道德、人性,代表着某种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最高境界。我不懂日语,但从“道”这个词在日语中的应用来看,显然是一个多义词。除了修养和修炼的意思和中文一样,似乎更多对应的是中文的“术”或“术”字,比如花道、书道、剑道、拳道、武士道等。和语文相比,是花艺(插花)、书法、击剑、拳击。

国内人说“道”,一般是指“大道”,不像日本文化随便说“道”,所以不会轻易说“道”。然而,受日本“茶道”的影响,一些国内人将茶道与茶艺混为一谈,导致认知和解读的模糊。近年来,受日本“道”字文化的影响,国内人把“道”字运用到了商业中。比如我在宁波的住处附近就有足疗按摩、粥等店铺。

国内“茶道”的本义是以茶悟道,属于抽象的精神范畴。茶会、茶宴属于特定的茶文化活动,泡茶、品茶属于茶艺,日语里好像只有茶道,没有茶道、茶会、茶艺之分,至今笔者也没见过“日本茶艺”这个词。

道即道,艺即艺,笔者认为日本的茶道其实属于茶会和茶艺的范畴,只是因为日本人的习惯而称之为茶道,却很难称之为“道”。归根结底,日本的“茶道”和国内的“茶道”是不一样的。就像他们的蜀道和武士道一样,是日本人欣赏的文化形式,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值得盲目追求。

茶、酒、烟、咖啡都是爱好。一小块茶叶,文化无穷,所以国内有“茶道”之称。酒、烟、咖啡只是文化,难以赞美。这就是他们的区别。不知道日语里有没有酒巷,烟道,咖啡巷?

佛教和道教对茶叶的普及和推广功不可没,原因很深。佛教崇茶,认为茶有破眠不发之力,有助于修身养性。是日本僧人把国内茶文化传播到日本,并发扬光大。

一部《茶道》辞典,刊登了唐代诗歌《饮茶歌作崔世一君》(704-785);

“留给我茶的人越多,被摘的金牙就越多。素瓷雪香,似神仙之浆。当你喝下它的时候,你会感到浑身舒畅。再喝我的神,顿时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这个东西是崇高的,不为世人所知的,世人喝多了自欺欺人。担心观看毕卓瓮之间的夜晚,嘲笑陶谦的对冲。崔侯抿了一口,狂歌惊艳。我知道茶道全是真的,只有丹秋是这样的。”

皎然认为茶是神仙的东西,喝了它可以帮助你悟道,得道。到了唐代,刘在《茶十德》中也提出“茶可行”。

佛教有句话:道由心悟。茶能开导道,会被另一位唐朝高僧丛高(778-897)讲得惟妙惟肖,他住在赵州观音寺,被称为赵州大师。佛经《指月录》载:

“一个和尚去观音寺,老师问:你来过吗?和尚回答:我没到。老师说:喝茶!老师又问:你来过这里吗?和尚回答:我去过。老师说:喝茶!附近Y院的老板不理解老师:为什么没到或者到了都要喝茶?老师说:喝茶!”

这是佛经中著名的公案,也是茶悟、茶禅的最高境界。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无论是修行还是学道,重要的是悟一个字。

据日本《名物集》考证,日本茶道是宋代日本僧人从国内杭州景山寺传入日本的。“茶道之初,建崇福寺,宋引南浦昭明。”宋代景山寺的茶会和茶宴远近闻名,所以日本茶道的雏形就是景山寺的茶会和茶宴。

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是16世纪(相当于国内明朝中叶)的诸光·村田(1423-1520),后传至吴冶邵欧(1502-1555),在森野理雄(1522-1591)成为大师。笔者看到一本日本千鹤大师写的《茶与悟》。在100多篇关于茶悟的短篇小说中,除了许多国内茶禅典故外,还写了日本早期大师及其弟子的茶禅故事,如诸光村田、少男武野、森野理雄、一休等。

无论在国内还是日本,没有一个茶禅典故能与“吃茶”的哲学相提并论。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的诗《吃茶》(作者题名)可以说是一个总结:

“七碗好吃,一锅真有意思。

有茶不如空捧十万!"

景山寺的茶会和茶宴应该有一套规范,可惜没有文字记载。森野理夫创立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四规(和、敬、净、寂)和七规(点茶、放炭、茶汤、插花、礼仪、茶具、待客),是具体的方法,是相对于国内的茶德而言的。

“茶德”说最早出现在唐末刘(生卒年不详)的《茶十德》中,该书首次概括了茶对身体、心灵、精神的多重作用:

“以茶尝味,以茶养身,以茶祛郁气,以茶驱眠气,以茶养气,以茶除病气,以茶益仁,以茶敬情,以茶使卡亚感乐,以茶可行。”

根据刘的《茶十德》,日本明慧大师(1173-1232)也提出了日本的《茶十德》:

“天养,父母孝,鬼子投降,睡觉弄巧成拙。(推荐阅读:金银花祛痘,请关注学习茶知识:www.lhecha.coM】五脏和谐,百病不生,朋友和睦,修身养性,消除烦恼,寿终正寝不乱。”

相比之下,虽然两者各有特色,但后者在广度和深度、文采和哲理上都不如前者。

当代国内的茶德,以著名茶学家庄万芳(1908-1996)为代表,最早在1989年总结出“诚、美、和、敬”四个字,后来又有其他专家提出了国内类似的茶德之言。

可见,日本茶道的“四大法则”是相对于国内的茶德而言的。“道”高于“德”。笔者认为把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称为“茶德”是非常恰当的,说明它还没有升华到“道”的境界。而日本茶道则分不清两者,混淆不清。


中日对“茶道”的不同释义与认知(上)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合理饮茶。

此文由 「good茶网」茶叶知识百科全书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茶器 » 中日对“茶道”的不同释义与认知(上)

()

相关推荐